2015-2018年可以说自主品牌最好的时代,彼时的国内汽车市场SUV风头正盛,加之汽车需求的进一步增长,以及购置税减半政策带来的刺激,国内汽车的年销量平均超过了2600万辆,巨大的市场需求也让每一个车企赚得盆满锅满。
2017年,众泰汽车如日中天,以年销超31万辆的成绩,挺进自主品牌头部大本营;年销量20-10万辆的阵营里,也有像北汽银翔、东风风行、江淮汽车等车企;年销量超过10万台的车企里,猎豹、海马、力帆、东南、华晨等也是榜上有名。
这些车企的产品,更多的是凭借低价走量的策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,基本主推SUV车型,不仅尺寸、空间、配置有着越级的表现,更是能把价格控制在十万元以内,让很多对于汽车不太了解,又贪小便宜的消费者跃跃欲试,造就了难得的汽车盛世。
然而仅仅过了数年的时间,提到自主品牌很多人都会下意识想到比亚迪、长城、长安、吉利、奇瑞等一线车企,却早已经忘了在这一行列中其它二三线车企的名字,只是在一些破产、收购、重组的新闻中,还能够屡屡提到。
以众泰为例,这个曾经立志于帮助普通人实现“豪车”梦的车企,2020年的年销量直接跌至1674辆,合计亏损达220亿元,无奈被实行“退市风险警示”。近期拟募资60亿元,欲凭新能源实现“重生”。
名气最大的众泰汽车尚且落到如此一番田地,更不要说其它二三线车企。2021年,力帆汽车销量总计3433辆,海马汽车销量总计4187辆,东南汽车销量总计8426辆,其它一些品牌更是无迹可寻。
这些车企的衰落速度如此之快,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。2021年国内汽车销量达到了2627.5万辆,从这个数据来看,他们的衰落绝不是汽车市场份额的压缩所导致的,那么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呢?
►►►
一、质量过差,车型毫无竞争力
一个车企的衰落,归根究底其实还是产品的不行。以众泰为首的自主车企,其发家史无非就是乘着SUV的浪潮,借鉴模仿合资车企的外观,再采购三菱的发动机和变速箱,组装成自己的产品再贴个车标,卖一个便宜的价格去忽悠消费者。
然而汽车是一个由近3万个零部件组成的复杂工业产品,非常考验车企的核心技术以及供应链整合能力。这些车企的车型早期能卖得出去,但无法积攒良好的口碑。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,异响、漏油、异味、生锈、漏水等问题频发,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印象,一传十十传百,自然也就无人问津,甚至一度影响了很多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看法。
以数据为例,2018年上半年累计收到众泰汽车旗下车型质量投诉305宗,其中质量层面投诉车身及电气和发动机问题投诉量最高,旗下车型众泰T600为重点投诉车型。
从中国最大的市场咨询公司易索普发布的2018年自主品牌质量排名来看,以众泰、海马、力帆、东南、华泰为主的车企也是几乎垫底的存在。
其实剖析每一个车企衰落的原因,质量差三个字永远都是离不开的话题。市场的眼睛总归是雪亮的,孰好孰坏在使用过后才有最真切的体会。汽车市场总会大浪淘沙,去伪存真,真正留下来的自然是那些值得选择的车型。
►►►
二、消费升级与消费者认知的提升
以往口碑的形成更多的是依赖口口相传,但是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和短视频的盛行,每个人都极大扩充了自己的视野。伴随着消费者对于汽车市场认知的加深,购车的选择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不再一味听从汽车销售顾问的忽悠,而是多方寻求意见建议,这也导致了自主二三线车企在没有竞争力的前提下,逐渐被市场边缘化。
除此之外,消费升级也是我们近些年听到最多的词儿。消费本身就是一个覆盖多行业的概念,背后是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,它直接反映了消费水平和发展趋势。2016年,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;到了2020年,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达到了35128元,收入的增加和汽车价格的稳定,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。
在汽车行业里,消费升级带来的直接影响,就是淘汰了众多山寨、廉价、老气、落后的车企,同时也让十万元内的燃油车生存空间变得更加拥挤,而自主二三线车企在这方面一直都是主战场,没有明显的核心竞争力,自然也就被消费者所抛弃了。
►►►
三、头部效应+虹吸效应,一线车企更吃香!
随着国内汽车市场的不断发展,头部效应的影响不言而喻。头部效应是指在一个领域中,第一名往往会获得更多的关注,拥有更多的资源。所以,处于第一梯队的自主车企,如比亚迪、长城、长安、吉利、奇瑞等,受到的关注自然是越来越高。
2021年的国内汽车厂商中,长城和吉利、长安销量均超过了百万辆,奇瑞汽车达到了83万辆,比亚迪汽车则是72万辆。这样的销量成绩相较于2016年来说,有着数十万辆的增长。这其中增长的份额,自然是来自于二三线车企所丢失的市场。
除了头部效应之外,国内汽车市场的虹吸效应也是十分明显。所谓虹吸效应,就是指某一区域将其他区域的资源全部吸引过去,从而使得自身相比其他地方更加有吸引力,从而持续并加强该过程的现象。以上这些车企销量蒸蒸日上,自然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产研发当中,从而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品。如此反复,市场地位自然是蒸蒸日上。
所以,现如今的比亚迪、长城、长安、吉利、奇瑞,几乎都有着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与变速箱,并且在外观设计、技术创新、供应链整合以及品控方面更上一层楼,产品自然更加值得信赖。支持自主品牌的消费者,几乎都是向这些车企靠拢,很难再把目光放在其它二三线车企上。
得益于自主品牌形象的革新和口碑的扭转,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热情也是一路高涨,选择自主品牌已经成为了一件无关乎面子的事情,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体验。2021年,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954.3万辆,同比增长23.1%,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.4%,已然接近历史最好水平。
►►►
四、新能源转型的冲击
除了以上原因外,二三线车企在造车新势力的冲击之下,市场份额更是变得体无完肤。在新能源浪潮的趋势+国家补贴的政策推动下,2017年前后涌现了一大堆造车新势力,那些拿着PPT的早已经销声匿迹,但是真正努力造车的也存活了不少。
以零跑、威马、哪吒为主的车企,主攻家用代步车市场。单是一款宏光MINIEV,年销量就能够超过40万台,而其它如比亚迪秦、埃安S、海豚等车型,也是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。2022年5月,新能源狭义乘用车销量达36万辆,同比增长91.2%。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,自然也是抢夺了不少自主二三线车企的份额。
以众泰、海马、力帆、东南、华泰为主的车企,原本销量就已经一落千丈,更没有多余的资金和精力放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,而现有的燃油车又毫无竞争力,早就失去了在汽车市场的立足之地。
大咖总结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千里之堤也不是毁于小小的蚁穴。自主二三线车企的衰落,与其说是自己不争气,倒不如说是时代使然。只是苦了当初选择相信这些车企的消费者,如果选个大品牌,或许车子现在还能正常开。